胡莹莹 | 心动不如行动

发布者:孙婷发布时间:2023-12-18浏览次数:10


 



 

心动不如行动

——记华东政法大学第二届“问渠源”研究生年度人物提名奖获奖者胡莹莹


胡莹莹于2018年到华政攻读硕士学位,2021年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今年是她在华政学习、科研的第六个年头,也是最后一年。“水路两栖”一直是她对自己研究与学习的定位。来华政前的多年工作经验,让她深刻体会到,作为法律人若要应对纷繁复杂的实践工作,需要深厚的法学理论功底;也让她清晰认识到,我们法学理论研究与生活实践存在脱节。她希望经过继续深造,能够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方法。

因缘际会,胡莹莹师从陈婉玲教授,她专注于经济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又在PPP法制与区域经济法治等国家重要政策领域深耕多年,为胡莹莹提供了理想的科研能力培育平台。经过初期两年的积累,尚在硕士生阶段的胡莹莹便于与其导师开启了学术著作合作出版计划,参与到《公私合作(PPP)模式政府权力配置研究》一书的撰写中,经过文献综述、初稿撰写、多稿修改,连续苦坐9个多月,最终交付法律出版社,并于2022年8月出版。陈婉玲教授在该书的自序中写道“这次著述的过程,对青年人是一种锤炼,莹莹同学完成了从硕士生到博士生的身份转换,也实现了学术功底脱胎换骨的飞跃,可谓‘不经一番寒彻骨,怎么梅花扑鼻香’”。

学术功底的脱胎换骨,不仅得益于学术著作撰写过程的专业科研训练,也得益于她对实务思维的坚持与转化。胡莹莹根据自身在政府部门工作的经历,以角色带入方式,思考与论证PPP模式中政府主体与私主体各自的利益目标与行为模式,在上述学术著作交付出版社之后,她继续展开PPP协议中公私主体项目权力(利)的配置研究,关于该问题的探讨始于我国首次引入BOT模式,至今已有三十余年,尚未有理论共识,由于其法律性质的难以界定,不同部门法学者争议颇多。胡莹莹从PPP模式的功能出发,结合我国政府公共项目治理经验,以控制权为中心,撰写了论文《PPP协议公私主体权利(力)配置困境与破解》,并独作发表于法学核心期刊《行政法学研究》(2023年第1期),其论文因创新性获得了评审专家与编委会的认可。

胡莹莹对法学理论和法律实务问题的双重思考,不仅体现在“高大上”的科研项目中,还体现在“小而细”的日常生活中。在日常的网购、直播购物中,她发现在线上消费场景中,消费者与经营者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仍然非常严重,消费者对负面消费体验信息的向外传递(评价)只能通过确认交易方式(接受损失或接受不喜欢的消费品)才能进行评价。而恰逢鸿星尔克“野性消费”事件,发现通过互联网的凝聚力,普通消费者也并非总处于弱势,尤其是掌握了互联网流量的消费者。针对场景消费时代消费者与经营者信息能力对比的特殊性,胡莹莹与导师陈婉玲合著了《场景消费时代我国消费者保护法的功能拓展》,发表于《浙江社会科学》(2022年第10期),因主题的现实性与分析视角的新颖性,被2023年03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全文转载。

在华政多年的科研训练与持续产出,胡莹莹逐渐长成为一个具有问题导向性的研究型博士生。她坚持以现实问题锁定理论空缺或缺陷的方式开展研究,既避免“理论论理论”的空谈,也避免“就事论事”的浅述。她以《区域发展政策法律化的规范路径》为题,参加了华政第二届研究生论文竞赛,并获得了一等奖。多名匿名评审对其文章的选题价值表示赞许,其中一位评委评价道:“以法治化手段规范发展政策对于我国法治化国家的建设具有重大价值”。即将毕业走向工作岗位,她也将践行既懂理论又会实务的专业理想,成为“水陆两栖”的法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