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郑天衣应邀来我校作建校70周年系列讲座

发布者:孙婷发布时间:2022-11-14浏览次数:42


11月11日晚,由我校研究生院主办的建校70周年系列讲座暨研究生格致大讲堂第173讲在长宁校区顺利举办,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三级高级法官、2022年上海法院审判业务专家郑天衣应邀为我校师生作了主题为“司法改革背景下民事诉讼机制的演变”的讲座。此次讲座由我校博士生导师胡学军教授主持,教务处处长洪冬英教授、法律学院刘东副教授和胡婷老师到场参与。

郑天衣法官先介绍了本轮司法改革的主要内容。他认为,改革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14年至2017年的改革先行试点阶段,中央将司法体制改革首批试点工作放在上海,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上海的信任和期待。第二阶段是2017年至2019年的综合配套改革阶段,上海作为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全国唯一地区,其改革的动因是由于审判权力运行机制还存在行政化的倾向、司法队伍管理体制机制不完善的现状、法官职业保障不到位的情况以及法律存在适用不统一的问题。第三阶段是2020年至今的重点推进阶段,主要包括2020年1月起的为期2年的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工作和2021年10月起的为期2年的四级法院审级职能定位改革试点工作。


随后,郑法官针对司法改革对民事诉讼制度的影响作了进一步阐述。他指出,其影响包括:一是审计职能定位改革使得案件数量在四级法院重新分布,特别是对高级法院和最高法院的影响更大。同时,基于案件数量变化,内设机构和审判力量的配置也随之进行调整。二是繁简分流改革带来的司法确认程序的优化、小额诉讼程序的完善、简易程序规则的完善、独任制适用范围的扩大以及电子诉讼规则的健全。三是审判权在诉前、立案、庭审、评议、裁判和执行全程的优化运行。

最后,郑法官着重讲解了在线诉讼的规则以及它在运作中的冲突。谈到在线诉讼规则与司法礼仪规范的冲突导致了仪式感与尊严感的缺失时,他分享了自己在此次疫情背景下线上审理案件时发生的一件“趣事”,即他作为法官仍旧身穿法袍,而当事人却穿着睡衣,甚至是边走边做出回应。由此,他强调我们应当注重法庭的权威性与严肃性。

互动交流环节,我校博士生姜艳松提出“类案类判还是类案同判”的问题,郑法官作了详尽的解答。讲座最后,胡学军教授、洪冬英教授分别进行了点评和总结,他们认为,郑天衣法官两个半小时的讲座,信息量大,见解深刻,让师生们受益匪浅,都向郑法官表达了感激与赞誉之情。

在我校喜迎七十华诞之际,由研究生院主办的建校70周年暨研究生格致大讲堂系列讲座,不仅邀请了诸多学界大咖来授业解惑,也积极邀请实务专家前来传经送宝,师生们一致肯定,这些讲座站位高远、视野宏阔、聚焦前沿、学理性强,而且紧密结合司法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动态,有效激发了广大研究生对于学术研究的浓厚兴趣,增进了研究生对各学科领域前沿研究的了解和把握,助力提升我校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