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研究生院在校党委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学校工作部署和重点工作任务,克服疫情冲击,上下团结一心,强化管理创新、提升服务水平,完成各项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1.“疫”往无前,研究生院教职工成为疫情防控的先锋力量
在抗击新冠疫情,打赢大上海保卫战期间,研究生院教职员工冲锋在抗疫一线,成为长宁校区抗疫的中坚力量,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屈文生院长,史红光、韩逸畴副院长,朱彦、秦卫俊、安宏宇六位老师在学校封控以后,一直坚守在学校,主动参与长宁校区任务最重、风险最高的工作任务。屈文生、史红光先后作为长宁校区抗疫专班成员,参与了长宁校区一系列重大抗疫决策;韩逸畴担任长宁校区校内隔离区华谊楼驻楼楼长,秦卫俊、安宏宇包揽了另外3个隔离点楼长的重任,用辛勤付出照耀隔离人员的心田;朱彦统筹长宁校区隔离点师生转运与住宿安排工作,完成近200人次的转运任务;史红光负责核酸检测组织工作持续到8月底,开展了109万多人次的核酸检测,筑牢了抗疫防线,另封控期间承担长宁校区防疫物资监督管理工作,制定领用审批制度规范,确保物尽其用;秦卫俊和朱彦作为长宁校区第一批上岗核酸采样人员,先后开展对环境和人员采样,持续工作到12月。刘丹华老师心系华政,主动捐赠维C泡腾片2箱,医用酒精棉球1箱,充分展示爱校荣校的崇高情怀。
2.砥砺奋进,召开研究生教育研讨会推进研究生教育质量发展
3月7日,我校在长宁校区交谊楼圆桌会议室举办研究生教育发展专家咨询会。来自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焱、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王亚光、华东师范大学科研处处长朱军文、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赵蓉晖等10名专家围绕学科建设和学位点培育、学位论文质量保障两个主题先后进行了经验分享和交流,对我校研究生教育发展有诸多借鉴和启发意义。
4月15日,为深入调研促改革,研究生院举办应用型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设置与培养专题研讨会。来自西北政法大学副校长王健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院长彭诚信教授,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王振峰研究员,复旦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杜宇教授,吉林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刘晓林教授先后发言献智献策。
11月17日,研究生院举办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王亚光、副院长程金华,复旦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焱,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杨福义,上海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赵蓉晖,上海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陈昌来围绕新兴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和学位点培优培育等热点问题介绍了本校的典型经验,并对华政开展上述工作提出了针对性和前瞻性对策建议。
3.排除万难,圆满完成2023年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工作目标
12月24日-25日,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在我校考点顺利如期举行。我校考点不仅承担了报考我校考生的考试任务,还首次承担了报考广西高校的考生,以及借考生的考试任务;3003名考生中,不仅有普通考生,还有阳性考生359个,占比已将近12%。研究生院作为研究生招生考试工作的牵头部门,在极其困难情况下统筹协调各项具体招生考试工作。第一,学校部分老师在染疫还未转阴的情况下回到工作岗位,部分老师即使在发着烧仍始终坚守在工作岗位上,全校上下以服务考生为中心,不分昼夜连续工作,坚持细而又细、实而又实做好研考组考工作。第二,克服万难,分类设置防疫通道,设置普通考场103个、特殊考场12个、应急考场1个,确保本校考点所有考生“应考尽考”。第三,在国家防疫政策放开,上海感染人数迅速攀升,身体健康的监考老师稀少的艰难环境下,通过组织部向全校号召党员领导干部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带头报名,通过部门梳理推荐,在极其困难情况下先后动员增补了三个批次监考老师;在考试前一天,增补名单依然无法弥补监考人员缺口情况下,组建监考人员微信工作群,通过老师推荐老师的方式排摸每一位教职员工身体健康情况,寻找任何一点点可能的希望,挖掘有效监考力量,顺利完成了这场被称为“史上最难”的研究生招生考试的防疫组考任务。
4.共克时艰,出色完成疫情封控期间研究生教育各项工作
在上半年学校封闭管理期间,学校面临着41年研究生招生复试中前所未有的困难。为积极应对疫情,在维护招生公平公正前提下保证复试工作的平稳进行,学校经科学研判,最终确定采取线上分散复试方案,组织学校13个学院开展了300多场线上复试,完成2236名考生的招生复试。
为适应疫情防控形势需要,保障疫情防控期间教育教学安全、平稳、有序,落实“不停课、不停学”的工作要求,学校在鼓励教师选用与腾讯会议深度对接的超星泛雅在线教学平台(含学习通APP)开展教学基础上,任课教师在保证教学效果前提下可自由选择其他平台,顺利实现疫情防控形势下两校区线上线下研究生教育教学活动灵活转换,完成1170门研究生课程教学及考试工作,每周参与线上学习的研究生平均超5000人次,组织开展线上巡课200余次,听课600余次。
依托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服务疫情封控下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工作,开展全流程无纸化科研审核、毕业审核、学位论文学术不端检测申请等,实施校院联动,组织开展4381篇次的学位论文送审初审评阅,组织完成1856名学位申请人的视频答辩,授予硕士学位1779人,授予博士学位82人。
5.以赛促研,成功举办首届研究生论文竞赛
研究生院积极引进社会捐赠,改革创新研究生培养模式。在研究会会长马靖云律师大力支持下,上海市法学会律师法学研究会捐赠我校人民币100万元设立研究生“科研奖学金”的资助下,研究生院成功举办首届面向全校研究生的论文竞赛,打造了一个高端、开放、自由、创新的学术交流平台。学校高度重视此项高水平高规格赛事,研究生院精心谋划统筹安排,各学院做好宣传动员,赛事通知发布后,校内广大研究生踊跃投稿,共收到来稿266篇,营造了学校浓厚的学术研究氛围。在初评专家匿名通讯评审的基础上,研究生院组织对入围复评的文章举行评审会议,最后共有33篇论文脱颖而出,学校隆重举行了颁奖典礼。此次论文竞赛,有效激发了我校研究生的科研热情,有力促进了我校研究生学术科研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也获得了我校师生的高度肯定,一致认为,竞赛首开先河,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融通、相交流的典范。获奖论文有鲜明的问题意识,坚持了系统全面辩证的观点,体现了华政学子人民至上的情怀,坚持以己所学服务社会,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国家与人民的事业中。
6.争先创优,举办首届“问渠源”研究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
在我校优秀校友黄润源女士捐赠的“问渠源”基金支持下,研究生院成功举办了我校首届“问渠源”研究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研究生院对研究生自主申报、学院党政联席会议推荐的32名“研究生年度人物”候选人,组织了网络投票和专家评审,经公示无异议,评选出了首届“问渠源”研究生年度人物奖8名、研究生年度人物提名奖8名。16位获奖研究生在学术科研上勇攀高峰、成果丰硕,在学科竞赛中积极角逐、斩获佳绩,在创新创业道路上勇毅前行、初露锋芒,在公益实践活动中奉献爱心、乐于助人,他们是我校研究生的楷模和榜样。研究生院联合校党委宣传部推出了首届“问渠源”研究生年度人物系列宣传报道,大力弘扬了我校优秀研究生奋发向上的风貌,展现了“明珠之光 青春楷模”的风采,发挥了榜样示范和朋辈引领作用。研究生院还组织举行了颁奖典礼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海市教委高教处副处长杨雪、副校长韩强、上海榕湖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润源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等5所高校研究生院主要领导出席了会议。杨雪认为研究生年度人物评选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韩强认为年度人物评选表彰有助于提升人才培养的实效。
7.抢占先机,纪检监察和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扬帆启航
为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提供更加有力的理论支撑、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我校在纪检监察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开始发力。2022年研究生院参与了《华东政法大学纪检监察学学位点建设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作为参与部门推进学校在10月30日成立了沪上首家独立建制的纪检监察学院。9月,将纪检与监察法学列入2023年法学硕士招生目录和法律硕士研究生招生方向,招收法学和法律硕士研究生;11月,将监察法学招生方向列入诉讼法学二级学科,作为独立招生方向招收纪检监察法学领域博士研究生。
深刻领会校党委关于学校涉外法治人才培养的决策部署以及将涉外法治学院建设工作作为学校年度“一号工程”要求,作为参与部门推进学校于11月12日成立全国首家涉外法治学院;作为职能部门指导涉外法治学院完成“涉外法治”交叉二级学科论证方案编写、专家论证工作,并完成备案相关手续。同时,指导国际法学院开展法律硕士(国际仲裁)研究生培养项目建设,支持国际法学院将法律硕士(涉外律师)研究生培养项目作为校内重点项目继续招生,有效整合合作基地资源,推进研究生“产学研”联合,全方位提升高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能力。
8.谋篇布局,推进研究生学位点培育与建设工作
学校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落实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谋划学位点建设的长远规划、结构优化和布局调整,推进研究生学位点培育与建设工作,积极拓展学校办学空间。
瞄准2023年学位点增列申报,积极开展拟申报新增学位授权点的培育工作。政治学拟增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获市级培育,开展4个拟增博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2个拟增博士专业学位类别授权点和3个拟增硕士一级学科学位授权点的校级培育资助。
坚持全球前沿、国家战略和区域目标辩证统一,组织开展社会前沿、紧缺研究生学位点建设工作。2022年,适应新版学科目录下新增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的新形势,学校在法学一级学科下设置了国家安全法学二级交叉学科;同时,自主设置法律与语言、涉外法治等交叉学科硕士点,实现稳步推进二级学科动态优化与稳定辅助一级学科的“双赢”局面。
9.深化改革,优化博士研究生科研与学术创新评价
为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适应高水平大学建设的要求,构建多元评价指标体系,检验博士研究生科研学术水平,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2022年学校颁发实施了《华东政法大学博士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科研与学术创新评价审核办法》。
新审核办法规定,可通过对博士生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进行科研能力评价。根据改革总体方案设置了更多的折抵条件,构建多元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允许各学院和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应根据本学科特点,在不低于学校基本要求前提下,可制定实施细则,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通过后实施。新的审核办法,进一步优化了博士研究生科研与学术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将有利于增强博士研究生科研创新后驱力,从而不断提高博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及学位授予质量。
10.搭台唱戏,研究生科研创新和竞赛成果斐然
研究生院开展了首届优秀研究生导学团队培育项目,15个研究生导学团队定期开展读书会、研讨会,社会调研实践,组织课题研究,编写著作教材等,中期成果喜人。联合主办第12届“MOOT SHANGHAI”国际商事模拟法庭仲裁赛,协同外语、经济法和刑事法学院承办2022年上海研究生暑期学校和2个学术论坛,资助知识产权学院举办“华政杯”知识产权模拟法庭竞赛,主办第8届经天法律文书大赛、第4届法律专业学位研究生模拟法庭竞赛,主办12场“相约大咖 同心抗疫”云端讲堂,举办建校70周年系列讲座暨研究生格致大讲堂24场。
在研究生科研成果奖励办法正向激励和负面清单反向约束下,我校研究生成果丰硕,在C2级以上核心期刊发表论文248.5篇,著作14本。其中,顶级核心期刊论文1篇,A级核心期刊论文6篇、B1核心期刊论文5篇、B2核心期刊论文4篇、C1核心期刊论文73.5篇。
在多元评价机制的引导下,华政学子积极参加国内外知名赛事,捷报频传,在多项国家级以上赛事和活动中斩获佳绩。例如,2022年国际刑事法院中文模拟法庭和英文竞赛均获一等奖、第十二届Moot Shanghai和第19届Vis East Moot均获得国际赛16强、2022杰赛普国际法模拟法庭中国赛区选拔赛全国一等奖和国际赛32强、第十三届国际航空法模拟法庭竞赛中国区选拔赛亚军(一等奖)、2022国际投资仲裁模拟法庭FDI Moot Shenzhen全国二等奖和亚太赛季军、第19届CASC杯Manfred Lachs国际空间法模拟法庭竞赛二等奖等。
岁月更替,初心不改。展望2023年,研究生院将继续深化改革,内涵发展,协同创新,打造品牌,提高质量,不断谱写华东政法大学研究生教育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