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

发布者:史红光发布时间:2023-04-27浏览次数:10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文



沪教委信息〔20226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

《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高等学校,各区教育局,各直属单位,各有关委、局、控股(集团)公司:

现将《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单位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



上 海 市 教 育 委 员 会

202237

附件

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


为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现代化,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上海教育数字化转型工作,依据《上海市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上海市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落实《上海教育现代化2035》确定的目标任务,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

 “十三五”期间,教育信息化工作稳步开展、有序推进,以信息化支撑推动上海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师生信息素养显著提升

积极推进教师信息素养提升工程,建立与上海教育改革发展相适应的教师信息素养提升课程群,涵盖信息技术、技术融合学科教学、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信息化领导力四大方面,本市所有教师完成50课时专项培训。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行试验区,中小学各学段信息科技课程设置完整覆盖、教学效果持续改善。疫情防控期间,本市开展大规模在线教学,使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和学生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能力得到充分实践和快速提升。

 (二)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能效增强

上海教育城域网核心主干已100G,管理运行机制全面优化,整网安全管理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实现稳定运行,为各类教育应用提供安全可靠的网络服务。通过云网融合试点完成上海教育云的整体设计,通过统一出口和资源全域加速改善用户体验。上海教育城域网数据中心(IDC)建成两个重点机房和一个托管电信机房,部署虚拟服务器超过2500台,为市级关键教育信息系统提供运行保障。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无线网络、互动式多媒体教室全覆盖、教师教学用移动终端设备按需配齐,促进全市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信息化环境均衡。

上海教育认证中心已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证-应用”体系架构,科学规划教育系统的信任子域,为各级各类教育单位提供云认证服务,实现多源集成、统一管理、按需授权,覆盖超过200万名的教育系统师生员工。

 (三)教育“一网通办”建设初见成效

上海教育数据中心基本建成,发布本市教育数据标准规范,初步完成学生、教师、学校三大基础数据库建设。实现与其他委办局数据共享,全面支撑“一网通办”等教育政务服务和各类信息化应用。开放市级教育数据服务目录140多项,实现全市中小学学生证、学历学位证以及教师资格证等多项证照电子化。

上海教育综合管理决策平台初步实现统一门户集成、统一接入管理、统一用户管理、统一授权管理、统一资源管理、统一安全防护的整体架构布局,完成市级主要业务系统的集成再造和迁移上“政务云”任务。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一网通办”向“一网好办”要求,扎实推进“减材料”“减时限”“提效益”等方面工作,推进教育政务服务全程网办、移动办

 (四)支撑大规模在线教育有效开展

上海教育资源中心已初步搭建以资源中心为枢纽、应用机构为集散分发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形成本市大规模在线学习服务与教育资源“前店后场”的总体发展格局,为上海微校(大规模智慧学习平台)、上海师资培训中心、各社区学校、“空中课堂”等215家应用机构或应用平台提供系列课程、素材片段、学习空间等多种形式的资源服务。打造涵盖各类群体终身学习需求的上海微校,实现“一人一校”的学习体验。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育凸显价值,保障全市300多万学生“停课不停学”,优质教育资源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共享,为优化发展在线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五)数字校园建设有序推进

各类学校持续推进数字校园规范化建设。按市区联动、以校为本、场景引领、先行示范的原则,统筹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校创建工作,探索具有信息时代先进教育理念和现代化治理体系的新型学校。已遴选出三批共108所标杆培育校,定期组织专家赴培育校调研和指导,将标杆校、示范区等工作中形成的经验、建构的标准和研发的场景等成果向全市所有学校进行推广,使数字校园建设工作由点及面加速推开。

 (六)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有效落实

切实推进落实教育系统网络安全责任制,扎实开展教育系统网络安全检查工作和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工作,各教育单位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得到全面检验。开展网络安全宣传周活动,推动网络安全宣传进校园。举办网络安全专题培训,强化管理人员的网络安全意识,提高网络安全防范能力。通过技术手段推进网络安全常态化监测、预警,初步建成网络安全数据分析和展示平台,逐步实现对本市重点教育信息系统的实时监测全覆盖。

二、“十四五”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十四五”是上海在新起点上全面深化“五个中心”建设,加快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五年,对增强上海教育服务能力和贡献水平、发挥上海教育综合改革先行先试作用提出新要求。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上海教育建成高质量教育体系,实现教育理念创新和教育模式深刻变革的核心与关键,是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效保障,是智能泛在学习和全民终身学习的有力支撑,能够推动教育科学决策和综合治理能力的大幅提升,推进教育体系全方位、深层次、系统性变革发展。

()信息社会对师生数字素养提出新要求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数字化日益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也对师生数字素养提出新要求。以数字化转型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必须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和有效应用,而推动融合和应用的主体是师生。需要用新理念、新体系、新环境、新方式等切实有效地提升师生的数字素养,推动师生适应数字化智能时代的发展变革。同时,“互联网+教育”发展战略为构建全民终身学习体系提供有效途径,智能泛在的网络学习空间将成为常态化的教育应用场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知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将成为信息时代高素质师生的核心素养。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教育模式创新与变革提供新机遇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在线教育的规模化应用趋势、教育和新技术融合应用的日益深化、教与学使用的终端设备快速迭代等,都对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提出更高的要求。包括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在内的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战略,将极大地改变传统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引发传统教育边界、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知识获取方式、教师角色等的深刻变革,也将促进教育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的创生。

()城市数字化转型为教育改革发展提供新动力

2021年,上海发布《关于全面推进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意见》,把数字化转型作为上海“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攻方向之一,在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教育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引擎和关键特征。以数字化转型全方位赋能教育综合改革,建构高质量教育体系,积极探索教育“新环境、新体系、新平台、新模式、新评价”建设,以全方位改革促全面发展,向转型要动力、要活力、要潜力。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迅猛发展和应用普及,教育信息化跨入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阶段。在变局中开新局,需要站高谋划,跨前发展,以教育数字化转型支撑教育智能治理、支撑学校整体改进、支撑人才创新培养,主动引领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模式变革,促进教育资源优质、均衡、普惠,更好地推动上海教育现代化。

三、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教育公平,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创新,面向未来,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以全方位改革促全面发展,大力发展教育新基建,积极推动“互联网+教育”创新发展,为学习者提供泛在智能、优质普惠的在线教育和个性化学习支持,深化教育模式变革和教育评价改革,激发教育发展的内生动力、活力和潜力,塑造未来发展新优势,建设信息时代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基本原则

坚持立德树人、服务全局。贯彻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全面深化因材施教,以数字化引领教育现代化,服务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教育新生态。

坚持公平普惠、注重实效。强化教育数字化转型进程中地区间、学校间的均衡发展,转变单纯重视资源环境建设、漠视教育教学效果的现状,切实促进全体学生的成长成才。

坚持协同创新、有序推进。完善政府主导下的政产学研社协同创新机制,按照基础研究-实践检验-推广普及的路径,整体、持续、有序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高质量发展。

坚持多元参与、科学治理。调动社会多元力量广泛参与教育数字化转型建设。以政府建设规范和标准,推进教育数据治理与智能决策,完善教育政务监管与质量监测,重塑教育治理新局面。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教育数字化赋能教育综合改革和高质量发展体系的机制构建形成,师生数字素养全面提升,基于新型基础设施的教育数字化基础架构体系基本完成,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教育模式更加灵活智能,人才培养方式更加个性多元,教育评价更加全面科学,教育资源服务更加优质均衡,教育治理更加科学高效,实现“一网通办”从可用向好用、乐用转变,技术对教育的赋能能够普遍实现,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全面提升,推动形成更加包容、更具活力、更大开放、更高品质的高质量教育体系。

四、主要任务

围绕教育现代化和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任务,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引擎,以融合创新发展为路径,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模式变革,推进教育评价改革,推动教育理念重塑、结构重组和流程再造。构建社会多元参与、政产学研社协同创新机制,统筹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各项工作,推动教育智能升级、融合创新和高质量发展。积极探索教育“新环境、新体系、新平台、新模式、新评价”建设实现教育更高层次的优质均衡个性多元。以数字化转型有效赋能育人环境升级和智能终身学习,引导树立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理念打造资源丰富形式多样公平普惠时时可学的智能泛在学习空间培育市民学习共同体推动上海学习型城市深入发展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安全科学有效的个性化、常态化可持续发展

 (实施数字素养提升工程健全数字素养培育体系

1.提升学生数字素养,助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将数字素养培育融入课程教学,加强学生鉴别信息、审慎发布和评估信息的能力,使其具备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和生活问题的能力和习惯,以及适应信息时代发展趋势的正确信息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推进中小学科创教育全面而富有成效开展。加强学生课内外一体化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培育。

2.提升教师数字素养,持续改善教学效果。深入推进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行动,常态化培养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专业发展的意识和人技协同的能力,提升信息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推动教师主动提升教育教学创新与变革的能力,应用网络工具及优质数字资源不断改进教学,运用智能技术工具进行数据分析、个性化指导和专业发展。激励教师参与教育资源生态系统共建共享,主动创造资源、使用资源和更新资源,将优质数字资源建设纳入学术研究成果认定。

3.提升教育管理者数字化领导力,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创新发展。加强校(园)长及教育行政管理人员对信息技术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认知与理解,着力提升数字化领导力和教育治理能力。创新面向未来的学校规划设计,营造基于信息技术的创新文化环境。制定学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建设标准,促进学校数字化教学的常态化应用。构建数字时代人才和教育服务新模式,推动学校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4.培养师范生数字素养,厚植教育数字化转型基因。推进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公共必修课程改革,优化师范生数字化学习环境、发展师范特色数字教学资源。为师范生利用数字教室、智能终端开展教育教学实践应用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指导。参照师生双角色要求切实加强师范生的数字素养培育为未来教师的教育创新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二)以数字化转型提升全民学习力引领学习方式转型

5.构建自适应学习空间实现教育智能个性。打造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自适应学习空间推动学习场域的扩展与无缝融合使学习者能自主获得适合自我学习的资源工具路径与指导以能力建构为目标探索智能化资源推送和个性化学案导航支持开展个性化学习、项目化学习跨学科学习等全面记录个体学习数据研发个性化特征分析基础上的学情分析目标预测状态评估学习管理等关键技术推进实时学习诊断与干预

6.构建智能泛在终身学习体系,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加强市民终身学习需求与能力监测深化推进终身学习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教育服务智能泛在的供给和配送能力持续升级改造终身学习平台资源和服务,为市民提供优质、均衡、丰富、便捷的学习支持,促进学习与工作、生活相互融合推动社区特殊老年教育机构打造特色教育服务项目,开发老年人智能技术在线学习课程,帮助老年人应对智能生活场景,融入数字生活,助力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结合“随申码”为市民提供统一的终身教育公共平台服务,推广市民终身学习账户认证,提供个人学习数据服务。深化学分银行建设完善市民学习成果兑换和激励机制构建网络协作学习社区建立多角色跨时空的学习共同体形成群体激励下的学习新模式灵活开展创新创业创造教育促进上海学习型社会发展

 (三)以数字化转型赋能课堂助推教学模式创新

7.推进教学变革,以技术赋能教学创新。推进信息技术融入课堂并有效改善学科教学,打造问题导向、协同创新的教学文化。深化“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三个课堂”在学校中应用。改革教学组织和结构,创新教学形式和工具,研究推广基于信息技术的启发式、互动式、合作式、探讨式等有效教学方式。支持学前教育发展智能安防、家校互动、游戏化教学平台、建设“园园通”数字化场景,助力学前教育发展普及普惠、优质安全服务体系。推进基础教育“课堂教学11课外辅导11”数字化转型应用场景建设依托“数字教材”空中课堂等优质资源打造支持备课、授课、教研协作、课后辅导、作业管理、家校交互等全过程智能教与学服务平台,助力学校教育教学提质增效。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协同改革,支持职业教育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助力培养更多高素质工匠人才。支持高等教育探索发展跨校选课、成绩互认、智能泛在的网络教学联盟,以及跨校协同创新和集成攻关网络科研平台。利用智能技术推进高校科研成果和社会需求的精准匹配,促进高校资源开放共享服务社会。营造规范有序在线教育发展环境,鼓励社会产业为学校提供素质拓展等在线教育服务,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教学的常态化应用。为特殊教育、老年教育提供适宜的信息化支持。探索“人工智能+教育”示范场景应用,加强教学过程数据、学业数据的分析和运用,开展精准教学和个性化指导,实现规模化培养与因材施教相统一。

8.创新教育资源供给模式,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普惠。以教育资源中心为枢纽进一步整合全市社会教育资源,推进数字教育资源的有效供给,支持探索全球范围吸引汇聚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机制。打造上海微校(大规模智慧学习平台)、“上海空中课堂等线上教育品牌,鼓励推进教师、社会用户等众创共享内容的资源建设模式,保持教育品牌的内生活力,提升在线教育的社会效益。加强数字教材建设及常态化应用,开发基于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知识图谱等技术的新型数字教材和课程资源。加快德育、体育、艺术、劳动教育、信息技术等学科教育案例数字资源建设。加强对优质教学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与精准扶智贡献认定。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资源使用效率,构建教学资源目录和资源地图,形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严格审查、按需获取的供给环境。建立公开、透明、可信的第三方教学资源服务评估体系。

 (四)以数字化转型赋能教育评价改革,激发评价驱动力

9.数据智能驱动,重构教育评价机制。优化教育评价理念、模型、技术和工具。研究发展基于全过程、全要素综合评价技术,基于AI的智能评价技术,基于大数据实时动态评价技术。科学优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研究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在中、高考中的深度应用,支持新技术赋能招生入学与考试评价改革工作。试点探索数据赋能的学生身心健康管理和预警,以及特殊教育学生缺陷早期诊断和评估。支持开展区、校教学管理、履职绩效、立德树人、社会服务、教育质量、教育发展、人才培养、学生就业发展等全方位评价。支持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文化素质、师德师风、教学协作,学生个性发展、综合素质等一体化评价。完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制度,建设数据智能驱动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系统,支持常态化的督查督导。探索利用区块链等技术加强数据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保障评价可信度。

10.构建覆盖终身的师生数字档案,深化评价结果应用。结合数字画像、成长轨迹,归集师生教与学数据,构建覆盖终身的师生数字档案。完善终身学习平台,推进学习资历的认证积累,完善“一生一码”学习资历框架体系。深化“随申码”应用,归集学生校外品德、实践、实习、实训等信息,促进学生“五育”融合。加强教育评价数据治理,推进动态评价结果归集、分析、反馈和应用,推进教、学、管、研、评一体化。研究扩展评价结果应用场景,结合诚信教育,建设学生校内外诚信生态体系,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助力以信用为核心的精准监管。推动评价结果依法公开,保障评价工作的公正透明。

 (五)建设教育数字基座完善教育治理新体系

11.构建教育数字基座,推进教育数据的深层次应用。构建市--校一体化的教育数字基座,实现各类教育应用技术集成、数据互通、应用联动、资源协同。升级教育数据中心,建设完善系列市级教育主题数据库。完善教育数据治理机制,推进“一数一源”治理,指导各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数据治理,推进各级各类教育数据分级开放共享。建立数据质量管理机制,常态化开展数据质量监测和评估。探索构建师生个人和群体的数字画像,促进教育数据的深层次应用。规范教育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基于明晰合理的目的,采用合法正当的方式开展数据活动。

12.挖掘数据要素价值,推进教育治理的科学化。推进集约统一的系统优化整合,逐步完成市、区两级教育管理和服务系统整合。指导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开展系统整合,打破条块分割和数据孤岛。完善大中小幼、继续教育、职业教育、老年教育一体化的教育服务体系,以数据驱动、技术赋能深化教育“放管服”改革。推进政务服务流程梳理、优化、整合、改造,提升全程网办率,推动“一网通办”向“一网好办”转化,提升教育的社会服务能级。完善基于教育大数据挖掘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支持教育事业发展、资源配置与人口、产业、城市建设等经济社会发展同频共振。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完善教育政务监管平台和社会协同监督机制,强化教育行政审批的全程监管。

 (六)推进校园数字化建设与应用,构建学校发展新生态

13.以标杆校建设引领推进校园数字化,推动学校创新发展。加快教育信息化应用标杆校创建工作,指导帮助标杆培育校深化发展。推进各级各类学校数字校园规范化建设,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和教育治理等的深层次融合,发展集成、泛在、开放、智能的校园数字生态。支持推进上海五个新城数字校园规划、建设和创新发展。探索适应新理念、应用新技术的“未来学校”建设。聚焦办学成效,组织研究数字学校相关评估指标体系、模型和技术。探索校园数字文化建设和应用,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探索智能感知技术应用,全方位感知学生行为模式、健康状态等,保障学生健康成长。试点构建数字孪生学校,探索数字化的实验、实训、场馆、安防、基建、后勤保障、能源管理、环境监测等应用建设。

14.转变数字校园建设模式,提升学校数字化整体水平。推进“政府定标准、搭平台,企业做产品、保运维,学校买服务、建资源”的建设及运维新模式。鼓励与引导基础教育各学校以购买服务的方式部署整校应用,探索学校“标准(数字基座)+个性化(应用插件)”排列组合的数字化应用架构,形成运维统一、数据互通、技术联动、应用协同的数字化学校发展格局,引导学校将主要精力投放在教育教学创新和教育资源开发上。建立教师参与个性化教育教学应用系统开发的激励机制。打造个性化教育教学应用系统广泛复用的市场机制和技术环境。

 (七)升级数字校园基础设施,打造数字化发展新环境

15.推进教育新基建,夯实数字化转型发展基础。大力发展教育新基建,充分利用社会信息化基础设施和资源,推动教育数字化基础设施升级。加快推进教育云网融合和教育网络身份统一管理,深化IPv6的应用。推进5G进校园,鼓励学校开展基于5G的应用场景建设。融合5G打造“云---端”一体化数字基础环境,全面支撑各类教育资源高效获取共享,保障大规模在线教育体验流畅。推进校园物联网建设,实现伴随式、无感知、守伦理、保安全的校园数据采集。加快教室、实验室数字化改造,推进课堂革新。搭建即时互动、远程协同、全程辅助和智能评估平台,服务“一带一路”教育、“网络扶智”、全媒体国际教育等项目。推动自研软件、技术、设备应用,构建相关人才培养体系。引导开发适合中小学生在线教育、家校融通的多场景泛在学习,鼓励研发能降低对学生身心特别是视力有负面影响的专用智能新型终端,形成“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学习环境。

16.健全标准规范体系,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有序规范发展。建立健全教育数字化转型标准体系和更新机制,涵盖网络、数据、应用、服务等方面。科学制定强制性和推荐性标准,加强各级各类标准之间的衔接融通,加强关键标准的研究、应用与实施。更新完善数字校园建设标准、在线教学标准、数字教材标准、课程资源标准,研究规范教育终端标准,实现多元终端互联和兼容,支撑全市师生开展在线教育。鼓励企业等社会组织参与标准化活动,总结各方经验,以标准的实施促进上海教育数字化转型,优化应用环境。

 (八)塑造开放融合新发展格局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高质量发展

17.构建多元参与机制,引导推动社会产业服务教育数字化转型。构建政府主导,社会、产业、学校等多方参与、成果共享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建设新机制,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鼓励新技术应用,以应用场景牵引教育数字化转型各领域创新。加强对教育装备制造、教与学辅助工具研发、教育数字资源开发、平台运营服务等产业链发展和创新的支持力度。提高社会公众参与度,充分调动和发挥社会产业和公众的创造力和积极性,鼓励自主创新,不断丰富教育数字化转型产品和应用场景。实施包容审慎、支持创新的监管,完善跨部门协同监管机制。

18.加强政产学研合作交流,促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可持续发展促进政产学研互动,支持科研机构、社会产业设立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新基建、教育技术、教育装备、教育决策等方面的研究平台。促进高校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专业建设和教育技术学等专业发展。打造“大中小学一体化”学生信息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汇聚发掘信息创新人才。优化新媒体、网上调研等公众参与平台建设,及时准确了解社会公众对教育的诉求,推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突出问题。

19.推动构建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体系,确保创新领先态势。按照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教师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成人教育等类别加强上海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充分发挥领域专家作用,开展针对性指导和科学决策。加强教育数字化转型与各领域数字化转型的协同发展,鼓励建设多领域跨学科高水平科研团队,创新教育研究范式,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科学发展。设立专项基金支持教育数字化转型基础研究,通过课题征集、活动展示、成果报告等方式监督研究进展、共享研究成果、扩大研究影响。开展教育数字化转型年度调研与评估。

20.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与国际合作,支撑教育数字化转型高水平发展。构建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教育创新带教育数字化转型共建、共享、协同发展机制,深化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和深度辐射,实现长三角等区域身份互认、学分互认。集合区域智慧与资源,持续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形成协同治理新格局。深化国际合作交流,拓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国际视野,梳理总结国际先进经验和前瞻性研究成果,积极引进国际高质量教育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着力建设和示范一批高质量、可复制、可推广的教育数字化转型项目和品牌,持续扩大上海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国际影响力。

五、保障措施与政策

 (一)强化组织领导,深化协作联动

完善各级各类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的数字化转型组织架构,明确市、区、校信息化部门的工作任务、定位和职责,建立有效的主体多元、上下协同、资源共享、整体推进的联动工作机制。加强跨部门数字化转型工作的统筹协调,营造良好的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内外部工作环境。深化技术部门和职能部门数字化转型建设分工合作模式,加强对职能部门数字化转型工作指导和人员培训。加强对各区、各教育单位数字化转型工作的督查评估,定期公开工作进展与成效。

 (二)强化网络安全,夯实基础保障

强化网络安全体制机制,深化落实网络安全责任制,以学校为最小单位落实网络安全主体责任。建设一体化的网络安全保障监管体系,提升对网络安全的态势感知、智能诊断、应急响应与处置能力。增强积极主动的网络安全防护意识,加强重点系统和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检测、防御、响应等保障服务。落实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强化网络安全隐患与风险信息的互通共享、关联分析和联动应对。培养实战型网络安全队伍,建立常态化网络安全攻防演练和培训考评工作机制。推动数据、技术、算法、伦理等安全规制,营造清朗网络环境,鼓励开发适合未成年人的软件和终端设备,引导学生绿色上网、文明上网,合力预防学生游戏成瘾和手机依赖。

 (三)加强政策研究,完善制度支撑

科学设计、顶层谋划,健全数字化转型领导决策、项目管理、预算管理、项目验收、绩效评价、数据资源审核开放等制度建设。加强教育数字化转型支持政策制度的前瞻性、整体性,研制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政策制度,破除制约发展的政策壁垒。充分发挥教育数字化转型在教育教学改革教育评价教育资源整合共享系统整合教育治理项目绩效产出督查指导等方面的创新引领作用支持高校、科研机构等研发大数据、AIXR、区块链等新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有效应用。鼓励支持技术创新应用和成果转化鼓励以新技术服务支撑科学研究和学科专业建设

 (四)优化经费投入,强化统筹保障

科学规划、分步实施、扎实推进,统筹优化经费支出结构,保障教育数字化转型建设各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经费投入,支持教育数字化转型重点项目、数字化教育新型基础设施、教育社会服务和治理、教育信息化标杆校创建等工作顺利开展。多措并举支持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拓宽经费来源,引导社会产业力量、市场资金、公益资本等参与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

 (五)加强队伍建设,激发创新活力

将提升教育数字化转型领导力作为教育单位和学校领导班子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优化教育数字化转型专业队伍建设,按照数字化转型建设发展特点和需要,设置架构、技术、运营等关键岗位,制定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和职业发展路径,营造良好的育才、引才、留才、用才环境。加强教育数字化转型创新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推进首席信息官制度,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核心技术管理人员,强化实践体验和应用转化,整体提升相关人员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意识与能力,激发教育数字化转型人才科创活力。鼓励通过购买服务等多种形式打造高水平专业技术队伍,使数字化转型团队能将主要精力用在信息化应用创新、规划、管理及专业化服务水平提升等方面。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办室

202248日印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