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伦多大学历史系、历史与文化研究系副教授陈利应邀为我校师生作讲座

发布者:孙婷发布时间:2023-10-09浏览次数:104



9月28日,由我校研究生院主办的研究生格致大讲堂第189讲成功举办。多伦多大学历史系、历史与文化研究系副教授,兼任法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邀访学者陈利应邀为我校师生分别作了主题为“对学术之路的观察和思考”和“清代法律专家与司法资本:对清代司法场域和法律文化的再思考”的讲座。上午松江校区的讲座由外语学院副院长宋丽珏主持,下午长宁校区的讲座由法律学院教授李秀清和于明共同主持。

上午的讲座内容主要有两部分,一是陈利教授个人经历的倾情分享,二是同学互动提问。首先,陈利介绍了个人走上学术道路的经历,分享了他在五个国内外高校和在五个不同专业领域中的求学历程,以及在国外的工作感受。他结合其与白若云教授合编并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学术之路:跨学科国际学者访谈集》一书中近二十位国际人文社科知名学者的学术生涯,给听众总结了做学问和学者人生的心得和经验。他指出,要读博士或者做学问并非适合所有人,需要经过慎重仔细的考虑——要扪心自问,自己的生活目标和事业理想是什么,又希望从学术生涯中获得什么,我们需要在理想和现实生活中找到一个平衡。他告诫同学们,做学问,要的确对读书、做研究和写作有兴趣,还需要有以下这些要素:一是要有求知的激情,二是要有寻求真实或真相的热情,三是要有求知的勇气,敢于直面困难,敢于挑战权威和成说,更重要的是敢于挑战自己,四是不要给自己画地为牢,不要受限于现有的知识和想象,因为我们自己的进取心或视野不够往往成了阻碍我们自己进步的无形天花板。陈利以自己和他所访谈的多个中外学者的求学经历为例,对上述各个要素给同学们分享了具体生动的例子。

他鼓励同学们不要因现状而局限自己,不管是否走学术的道路,在生活中都可以靠自己努力去尝试改善很多逆境,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选择。如果我们在人生最艰难的时刻都仍然割舍不下学术,感觉到做学问是少有的能在这种时候给我们带来慰藉和喜悦的事情,那么学术之路或许就是比较适合我们的。他根据华政外语学院学生的情况,强调尽可能多掌握外语的重要性,因为每一门语言都可以为我们打开一个崭新的世界。他指出,外语是工具,但不只是工具,也是一种重要的素质和能力。掌握多门语言可以在全球化的今天使我们可以更迅速地获得最新的资讯并拥有更开阔的国际化视野。

陈利随后介绍了从学生过渡到学者过程中所经历的一些改变。他指出,年轻学生在这个阶段需要在自信心上有所改变,我们可以尊敬老师或资深学术权威,但不用畏惧他/她们。另外,我们在阅读学术著作和思考相关问题的方式和角度上需要改变。要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积极从前人著述中汲取知识并力求推陈出新,不过多拘泥于前人的结论或证据。陈利还鼓励同学们尽可能多涉猎不同学科领域中的理论方法,以便开拓自己的视野和丰富自己的研究思路和分析深度,并从中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学术之路。

互动交流环节,同学们从专业学习、心态调整、学习与生活的平衡等方面进行提问,陈利耐心解答了同学们的疑问。最后,宋丽珏对此次讲座进行了总结。

下午的讲座由嘉宾主讲和互动交流两个部分组成。在主讲环节,陈利首先介绍了自己在第二本即将完成的英文专著书稿中所使用的“司法场域”和“司法资本”两个核心概念,以及它们对帮助自己重新理解清代司法体系和法律文化之意义。他介绍了清代司法场域的主要成员,围绕着清代司法幕友,对它的数量规模、分布情况、在清代司法实践和法律知识生产以及政府治理中的具体作用等内容进行了详细介绍。通过展示和比较多种类型的史料和司法档案,让同学们更加了解以幕友为首的法律专家在清代司法中的重要作用。

互动交流环节,法律学院外法史专业的三位博士田好奇、刘攀、胡晓分别就微观史研究方法、论文写作中的困惑、幕友是通过何种方式影响司法判例结果、幕友对大清律令的培训是传统学术能力的培养还是类似现代法教育学的培养等问题进行提问。针对大家的提问,陈利给出了耐心细致的解答,并对同学们的认真思考给予肯定。

最后,上海政法学院讲师白阳和我校法律学院李秀清教授分别发表讲座感悟。白阳表示非常期待陈利即将出版的新书,希望在未来课堂上能和更多同学分享有关幕友的知识。李秀清表示自己从陈利教授的讲座中感受到了难能可贵的研究激情,并对陈利的到来表达由衷的感谢。


本学期,研究生院将陆续特邀一批来自国际高水平院校的知名学者来校举办高规格、高水平、高质量的学术讲座,讲座将围绕法学、法律史、法律翻译及人文社科类不同议题展开,师生们可持续关注研究生院官网及研究生格致大讲堂相关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