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法治思想课程体系建设重点课程】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法治思想,按照《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精神,我校积极完善习近平法治思想课程体系建设,探索打造习近平法治思想专门课程模块,开展好面向全体学生的习近平法治思想教育。2023-2024学年秋季学期,我校国际法学院开设面向研究生的《中国特色涉外法治理论与实践》(2学分)选修课程。课程负责人为杜涛,教师团队成员为王国华、冷静、伍巧芳、韩逸畴、费秀艳、谢丹、吴尚轩。
课程主要内容
(一)习近平法治思想关于涉外法治的基础理论阐发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社会经济发展和地缘政治安全发生深刻变化。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是建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是应对国际经贸争端的必要保障。
(二)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下我国涉外法治的基本体系构造
中国涉外法治在立法、司法和执法等重要领域内均展现出持续显著进步。涉外法治实践已涵盖民事诉讼、外商投资、反垄断和反制裁等关键范畴。近年来,《反外国制裁法》《对外关系法》等法律的颁行,《民事诉讼法》等法律的修改,为中国应对域外挑战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三)习近平法治思想指导下我国涉外法治的主要制度创新
涉外法治的核心要义在于博弈情境、法律关系及主客体等要素涉外,其本质是中国本土法学理论和知识体系面对国际秩序变革的系统回应。中国涉外法治的主要制度创新体现在统筹发展与安全、统合责任与使命及融合科技与规范等三对平衡上。
授课团队介绍
杜涛,男,汉族,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院长、经天学者特聘教授、涉外法治研究院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外国法查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德联合培养法学博士,德国马普所洪堡访问学者,兼任巴黎国际比较法学会会员、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法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涉外法治研究会副会长和多家仲裁机构仲裁员。
长期从事国际法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讲国际私法等课程。出版《国际私法》《国际私法原理》《德国国际私法》《国际经济贸易中的国际私法问题》《国际私法的现代化进程》《国际经济制裁法律问题研究》《国际私法国际前沿年度报告》等著作十余部,翻译德文和英文著作《反思经济制裁》《民法的经济分析》《冲突法在美国法院》等多部,发表学术论文60多篇。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研究项目10多项。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上海市优秀教材三等奖、上海市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等多项;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浦江人才等人才计划。
王国华,辽宁盘锦人,武汉大学法学博士,国际法学院“经天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新时代海洋强国战略法制保障研究”首席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私法、海商法、海事国际私法、国际商事仲裁、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等。曾获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六届(2018)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2008年获上海市人事局人才发展资金资助、全国公共法律服务先进个人,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中国航运界十大杰出女性、最受航运界关注的100位中国人等荣誉和奖励。兼任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副会长、长江海商法学会副会长、中国国际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海商法协会副秘书长/常务理事、中国仲裁法学研究会海事仲裁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航海学会海运法规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船东协会保险与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法学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法学会海商法研究会/国际法研究会副会长、上海经贸商事调解中心海事海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贸促会经贸摩擦法律顾问委员会委员、中共上海市浦东新区委员会、浦东新区人民政府、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委会法律顾问、临港新片区法律服务中心理事会理事长、最高人民法院海事司法基地上海基地、浙江基地专家委员会专家、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特邀咨询员等。主持“新时代海洋强国战略法制保障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新时代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法治保障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法治建设研究”(中共上海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办公室全面依法治市调研课题)等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四十余项。
冷静,法学博士,现为华东政法大学涉外法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常务副院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兼任中国证券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法学会经济法学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法学会涉外法治研究会理事。
2005-2013年任教于香港大学法律学院,先后任博士后、助理教授。曾任Hong Kong Law Journal(SSCI)编辑、港大法学院研究生项目主任、亚洲法和经济学学会(The Asian Law and Economics Association)常务秘书、香港特许秘书公会科研顾问、哈佛商学院―华政合办“中国律所领导力与发展战略”(LawFirm Leadership and Management - China)课程中方项目主任、深圳证券交易所博士后合作导师等职。主要研究领域为公司法、证券法、国际金融法、法律与金融、涉外法治。北京大学法学学士与法学硕士、日本九州大学法律硕士(LLM)、多伦多大学法律科学博士(J.S.D)。
曾获得上海市“为人、为师、为学”先进宣传典型称号和上海市“三八红旗手”称号,并入选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办遴选的国家级法治人才库和中国法学会“高端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项目。
2022年11月,华东政法大学成立了全国首家独立建制的涉外法治学院,由冷静教授担任常务副院长,全面负责学院的日常工作。2023年1月,以涉外法治学院为主要平台,华东政法大学入选上海市首批涉外法治人才培养教育基地,并承担联盟秘书处工作。
伍巧芳,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长宁区人大代表、中国民主建国会华政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华政分会副会长、上海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监事长。研究方向为金融监管、法商翻译和跨文化交际。承担课程包括《英国合同法》(英文)、《中国法律概况》(英文)、《中国法律文化》(英文)、《非文学翻译》、《英汉汉英商务翻译》等。1997年至2005年分别在芬兰、英国和美国留学和工作。在《法学》、《光明日报》等核心期刊报纸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美国金融监管改革及其借鉴――以次贷危机为背景》等著作15部。曾获全国“教学成果二等奖”,上海市“教学成果特等奖”,上海市“育才奖”,华政“优秀教师贡献奖”和“教学成果奖”等荣誉。近五年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三篇,分别为“Language and Law:Problems and ChallengesFaced by Chinese Immigrants to Spain”,2020年6月刊载于Law and International Affairs Review;《法治与民主的话语观念》,2020年11月刊载于《法律方法》;《涉外法治人才培养问题探究》,2022年11月刊载于《法学教育研究》。出版四部专著和译著,分别为《法治秩序的建构》(中译英),2018年1月由英国路特里奇出版社(Routledge)出版;《匈牙利对外文化贸易与投资合作研究》,2018年12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一带一路”:引领包容性全球化》(中译英),2019年8月由英国路特里奇出版社(Routledge), 出版;《中国法律文化概况》,2019年9月由法律出版社出版。
韩逸畴,华东政法大学国际经济法方向博士,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现为华东政法大学国际交流处副处长、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国际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国际贸易法、国际公法方面的教学与研究。担任上海国际关系学会理事、上海法学会法学翻译研究会理事、上海法学会国际安全法律研究会会员、上海法学会WTO法学会会员。在《清华大学学报》《现代法学》《法律科学》《法商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左右。在《光明日报》合作发表文章1篇。出版WTO法相关专著2部。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多次获得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青年优秀论文奖。入选2015年“中国法学高产作者”。2017年外交部访问学者。2020年受邀参加外交部专家咨询委员会专题研讨会。入选2021年度“上海市青年法学人才库”。主持国家社科青年项目《中国遵守WTO不利裁决的策略及其对国家声誉的影响研究》(已结项),国家重大课题《国民卫生健康治理法治化研究》子课题五负责人、参与国家课题与省部级课题多项。
费秀艳,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副研究员、金砖国家法律研究院印度及南亚法律项目主管,研究领域为国际经济法、仲裁与调解、印度法。费博士于2015年从爱尔兰都柏林大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2011-2012学年访问纽约大学,2017年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项目。目前,费博士已在国际期刊发表了中英文论文多篇,并有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转载。
谢丹,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特聘副研究员,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法学博士,研究领域为国际争议解决、国际仲裁、国际气候治理和贸易规制。马克思普朗克卢森堡程序法研究中心、海牙国际法协会访问学者,德国Karl-Heinz Böckstiegel 基金、澳大利亚政府奖学金获得者,在Arbitration International 等国际核心期刊发表多篇英文论文。
吴尚轩,华东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特聘副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法学博士,新南威尔士大学法学博士,研究领域为国际经济法、数据合规。兼任上海市法学会公司法务研究会副秘书长,入选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已在《法学论坛》《财经问题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多篇,参研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等科研课题多项。
课程创新特色
课程融贯理论与现实之间。授课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展开,以涉外法治为逻辑主线,串联起反制裁、国家安全、出境经营合规、数据合规、多元解纷等具体议题,融合规范、政策和技术的多重视角建构理论框架,在探索立体剖析涉外法治议题过程中界定涉外法治概念边界。
课程展现双重跨学科特征。一方面,法学范畴内的跨学科特征体现在授课团队研究方向的多元化之中,涵盖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法律与金融、法学理论、数字法学等细分领域。同时,在社会科学边界内融合法学、语言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门类。探索系统呈现事实与理论间的双向张力。
课程聚焦技术如何影响规范。对出口管制、数据安全、企业出境经营等热点问题抽丝剥茧,其本质在于指向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大国博弈,往往以法律规范的外观加以展开。课程同时关注如何将数字化技术视为关键变量和结构,在特定语境中考虑规范回应的技术维度。